点击进入全球创意港主站您好,欢迎来防雾霾门窗纱窗网

全球首款防霾窗 登陆中国

热点推荐

阅读新闻

刘金国的故事2 村干部时期

来源:网络   作者:admin    点击:    时间:2012-2-17 9:25:04
 1村民兵副连长

  据母亲陈会英讲,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是出于对自己前途的考虑,当时刘金国还想过报名去当兵,但因过于紧张,嗓子一下子上火肿了,结果没被武装部挑上。当时村里正好需要个年轻有文化的村干部,于是金国被选举为村民兵副连长。“记得那大概是1974年的时候,他还是毛头小伙子,我就担心他能不能压得住阵啊?”出乎陈会英意料的是,刚刚从新集镇高中毕业、年仅19岁的刘金国竟然很受村民的喜爱。“没两天,街坊邻居们串门聊天就和我夸起了金国,说你家喜头(刘金国的小名)给大伙开会,讲得可好哩。10分钟的会让他给讲了两个钟头,一开始几十个人听,后来人越聚越多达到上百人。讲完了,大伙还问呢‘完了?还没听够呢。’”说到这些尘封往事,母亲陈会英一脸的欣慰。

  当时的村干部,主要任务就是带领群众下地干活。按照几位老村民的回忆,那年头村里没有拖拉机,饲养的牲畜也不多,下地种花生和玉米主要靠人力的大铁镐“打沟”,有些人就挑土壤松软石头子少的地方干,而刘金国专门挑土壤板结坚硬的地方干。“他在那里甩着膀子,满头大汗,干得比谁都欢,别人一垄还没到头呢,他已经开始下一垄了。其他干部和社员都看在眼里,谁也不敢偷懒啊。整个地里,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劲头儿!”时任民兵连长的张中智回忆起当年的“老部下”刘金国,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我们村是迁建村,土地比较少。那时候大伙都是土里刨食,家里有个人在外面上个班是最让人羡慕的。我记得县果树研究所下来指标,要在村里招几个员工,说是‘工分加补贴’的合同工待遇,这在当时绝对是个美差事。那时候金国的姐姐刘金兰正没事干,而且自身条件也不错,是个合适的人选,但被金国一下子给否掉了。他说这可不行,我是村干部哪能先考虑自家呢,还是把指标给别人家吧。”

  而刘金国家,当时正是村里的四大困难户之一。记者还从村民中得到证实,张德兴和周为贤(音)等其他三户的条件尽管困难,但比刘家还算好过点,因为当时刘金国家的主要劳力刘保江身体不好而且子女又多。

  2年轻能干当上村支书

  “那时候,金国就是‘顾大家不顾小家’的榜样了。”年近八旬的张中智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他这辈子干得最漂亮的事儿就是,当了刘金国的入党介绍人。至今有着53年党龄的张中智老人还保留着一个记事本,上面密密匝匝地记录着不同时期他写给刘金国的勉励话。

  有一件小事,是刘金国给张中智留下的“特别美好”的第一印象。“那是个秋天,生产队给社员们分白薯,大伙在地里正忙着过磅装筐。突然乌云压顶,掉起了大雨点子。这时刘金国看到村民刘少太(音)家的孩子正在白薯堆上玩,他脱下自己的褂子就给孩子披上了。这件小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当时那么多人光顾着分白薯了,谁也没顾上照看孩子,唯独刘金国想到了。”张中智老人从心底默默地佩服刘金国,并自此开始注意这个当时只有20岁的小伙子,最终还主动当了他的入党介绍人。

  入党后,刘金国更加吃苦耐劳。用村民的原话说就是“他就像村里的一面红旗,插到哪儿哪就天亮”。因为年轻有文化又有干劲儿,刘金国很快当上了小港村的村支书。

  当时村里并没要求村干部必须夜里值班,但刘金国却不分昼夜地在村里巡查,防火防盗的每个细节他都查看得非常仔细。“有金国值班,村民夜不闭户也不会丢东西。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最容易引燃四处堆放的庄稼秆和柴火垛,那会儿周边村都着过火,就小港村平安无事。”村里老人们回忆说,留给绝大多数村民最深的印象还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时的刘金国。“地震那天,金国第一时间组织民兵和群众开始查看村里的灾情。一看,除了有的房子被震裂外,万幸的是村民无一伤亡。”母亲陈会英老人说,邻村有人急匆匆地传来话说,周边的槐李庄和贾庄震得可惨啦,房子倒了不少,伤亡群众也不少。金国一听,二话没说带着群众就往邻村跑。

  提起当年的大地震,槐李村的张全胜老汉竟然当着记者的面老泪纵横。“因为那时我家的房子是土坯结构的,一震就散架了。我和父母都被埋在了下面,我老爸的脑瓜子直流血,可那会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要不是刘金国带着人及时赶来,估计我们三口早见阎王爷去了。”

  张全胜说,如今他的父母还健在,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3动员全村烙“抗震大饼”

  地震那天,刘金国带着民兵究竟从废墟下扒出了多少人?有人说上百,也有人说“多了去啦”,我们没有调查到准确的数据。但从记者接触到的方方面面的采访对象看,在昌黎人的记忆里,刘金国从那时起已是个“英雄人物”。“我记得地震当天,天黑后金国才回来,满手是血,10个手指头都被磨破了。我儿子就跟我说,‘妈啊,看着有人埋在废墟里我就像疯子似的用手扒,时间就是生命啊。’”陈会英看到儿子刘金国一天水米没进,赶快给儿子端上饭来。“金国却没有顾上吃,他说妈啊,邻村好多人的房子都塌了,锅碗瓢盆都被砸烂了,根本没法做饭,我们赶紧烙些大饼送过去吧,说完话他扭身就跑了。”陈会英后来才知道,刘金国是挨家挨户动员群众烙“抗震大饼”去了。

  刘金国家把家里仅有的半袋面倒了个底儿朝天,一共烙了30多张大饼。与此同时,小港村家家户户的烟筒都冒起了炊烟,人们都在忙着烙大饼。“金国一倡议,当时那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热情,就像当年老百姓支援八路军前线似的,热乎乎的烙饼,一篮子一篮子地往邻村送,有的还赶着小驴车,往邻村送开水送棉被,特带劲儿!”刘金国的一个堂叔动情地说,“烙抗震大饼”这件事在昌黎流传很广,这么多年一直是段佳话。

  也正因为当时抗震的突出表现,当年刘金国作为昌黎县的代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抗震英模表彰大会,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地震那年华北地区接连下大雨,滦河水泛滥成灾,淹没农田。看着被淹毁的庄稼,靠庄稼糊口养家的村民心疼得直落泪。刘金国冒着大雨下地查看灾情。有村民找到刘金国,“你是咱们村的当家人,给大伙想想办法吧,要不明年大伙只能去乞讨要饭吃了。”刘金国怎能不理解大伙的苦衷,那些日子急得他满嘴是泡,嗓子也肿得说不出话来。

  4 “大手笔”村官

  最终刘金国和村民们商量,“我们能不能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滦河岸边修筑围坝,护住我们的口粮地。”村民一听就犯愁了,长长的河堤修坝谈何容易啊?但刘金国“一不做二不休”的性格,还是给大家吃了“定心丸”。

  扛着铁锹,挑着扁担,推着三轮车,全村的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场声势浩大的“修坝护田”战役在滦河边上打响了。“当时我弟弟刘金国真的是豁出命去了,每天从工地上回来,我就看见他的肩膀磨得全脱了皮,手上也磨出了好多大血泡。”刘金国的大姐刘金兰回忆说,那时候她用老帆布给弟弟做了好几个厚厚的垫肩搭子,都被他用烂了,里外面都磨出了大窟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百个日夜的奋战,围坝终于修好了,成功地为小港村保住了200多亩良田。后来,村民们又在刘金国的带领下,开始了声势浩大地修渠引水。刘金国带头挽起裤腿下到还有冰碴子的水里挖渠引水。最终,村里的旱地都通上了水,过去只能种些耐旱粗粮的地,都能种小麦和水稻了,从此小港村再不“靠天”吃饭了。尝到甜头的村民,慢慢地更加信服村支书刘金国。“凡是他动员的事儿,再调皮捣蛋的社员也乖乖地听。”一位老村干部不无佩服地说。

  当年的刘金国那么年轻,为什么村里老少都那么信服他呢?老村干部张中智还真的认真地琢磨过这个问题。他总结有三,一是刘金国以身作则,严于自律。凡是脏活重活都抢在前头。二就是刘金国好学习,肚子里有墨水。再困难的事情,他能给村民们想出道道来。三就是刘金国这人没私心,一心为公。

  说到“一心为公”,张中智想起了地震那年村里给乡亲们发“照顾”。当时国家下放的救济粮和物资并不充裕,村干部决定先紧着困难户发,按说在村里最困难的刘金国家首先应该分得一份。但刘金国当时是坚决反对,他硬是把这个名额让给了与他不沾亲的村民。

  对于拒绝“照顾”的事,当年母亲陈会英得知后,拍着儿子刘金国的肩膀说,“儿子你做的对,咱们再穷也不能做让别人看不起的事。你既然当了村干部,就该先想着群众,那官可不是给自家当的。”

  不过这位达观的老太太,内心也有属于她自己的纠结,当年刘金国修坝修渠时,因下水着凉落下了好多病根儿,“好多年了,我家金国常常要吃药。”

网站首页  防火防盗逃生网  门窗设计  关于我们  在线留言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