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汉每晚准时来到汴河街打更。记者 范向辉 摄
本报讯
(记者 彭雨琪)“噔噔噔……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锁好门窗,注意防盗!”每天晚上,伴随阵阵打更声,一位穿着明清古装、手提铜锣的老汉在汴河街巷内边走边吆喝着。昨日,记者来到汴河街,采访了这位“现代打更人”李森汉。
李森汉今年60岁,他是汴河街的第4位打更人,从事打更工作才几个月。每天晚上7点30分,他手中提着一面锣和一个竹筒(梆),从汴河街南边出发,敲两声梆,一声锣,吆喝一声。他每隔半个小时巡视一遍,一直到次日凌晨1点,风雨无阻。
岳阳自古就有打更报时的习俗,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这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活动消失了。汴河街是以岳阳楼文化、洞庭文化、巴陵文化为基础精心打造的一条特色仿古传统风貌商业街,为展现岳阳古街独特的文化底蕴,从2007年开始,汴河街恢复了入夜打更的风俗。“打更最主要的作用,还是防火防盗。”李森汉说。
去年12月29日晚9点,所有的经营户早早关门。李森汉途经一家门店前,透过窗户发现房间里全是浓烟,他立即一脚踢开大门,用墙边挂着的灭火器将火苗扑灭,从而免去了一场火灾的发生。
5年时间来,打更师傅们的梆敲坏了36个,锣也敲坏了1面。他们发现并制止了60多起偷盗事件,发现火灾隐患5次,并及时扑灭,为景区治安和防火等安全管理减轻了不少的负担。
如今,“现代打更人”李森汉已成为汴河街的一道风景。不仅如此,他还守护了这一带的平安,也被越来越多的市民理解并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