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全球创意港主站您好,欢迎来防雾霾门窗纱窗网
全球首款防霾窗 登陆中国
这是一位干瘦矮小91岁的老人,额头皱纹沟壑纵横,佝偻的身子上写满岁月沧桑。可是谁能想到,40年来,老人独自坚守山头,义务植树50万株?
这座山,叫漆和山;这位老人,叫漆友朋。
植树节前夕,我们驱车来到黄沙岗镇挂榜村漆和林场,在绿树掩映的一幢破旧的灰色砖瓦房内,见到了这位护林员,这位新时代的愚公——1986年全国绿化劳动模范、1990年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漆友朋。
看着一个个护林员因条件艰苦而离去的背影,望着半荒的3000多亩山林,他心如同刀绞:“树不能死,山不能秃啊,别人不管我来管。”——这是一份“誓让荒山变青山”的重若千斤的承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挂榜村的山林因被乱砍滥伐,树木逐年减少,逐渐成为杂草丛生的荒山。看着满目疮痍的山头,漆友朋十分痛心。1972年,任村会计的漆友朋找到村支书,主动请缨担任护林员。在得到批准后,漆友朋和15位村民卷起铺盖,背着被褥,来到村里刚成立的漆和林场安营扎寨,开始护林生涯。
炎夏的酷热和隆冬的寒冷,加上蚊虫叮咬和蛇鼠出没,可以说,护林是个极其艰苦的差事,而且误工补贴又低。
几年过去,同来的护林员一个个走了。这一走,村里组织村民在漆和山上种植的数百亩树苗就无人管护。
望着半荒的3000多亩山林,漆友朋心如刀绞:“树不能死,山不能秃啊,别人不管我来管。”从此,山里只留下漆友朋一个护林员的身影。
当时,“护林”的含义很简单,只要做好防火防盗工作就可以。可是,漆友朋觉得林场的树木实在太少,最大的树木直径还没碗口粗。于是,他从5公里外的家里带来锄头和铁锹,开始育苗、植树。
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而言,培育树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为采摘种子,漆友朋经常要爬到高高大大的树上,曾有几次险些从树上掉下来。尽管如此,漆友朋依然乐此不疲。在85岁那年的秋天,他还照样爬到15米高的枫香树杈上采集枫香种子。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漆友朋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毅然从自家10多亩农田中拿出5亩,作为树木育苗基地。1985年3月,漆友朋了解到美国湿地松是优良松树种,但价格很高。“不仅要让荒山变绿,更要多种经济价值高的树。”对于植树造林,漆友朋比谁都看得更长远。在反复给老伴做思想工作后,漆友朋毅然卖掉自家的两头小牛,用换来的钱从高安市林业局买回2.5公斤美国湿地松种子,育成了1亩苗木。
40年来,漆友朋先后育苗30多个品种,包括马尾松、湿地松、杉树、枫香树、槭树、樟树等。
每年开春后,育苗基地开始钻出新绿。可以移栽了,漆友朋自费请人把它们运到山上,然后自己一棵棵地将树苗栽好。
一行行,一片片,绿葱葱的,青翠翠的。看着绿色在延伸,荒丘在渐渐消失,漆友朋十分快慰。
听着村庄里劈里啪啦的带着浓浓年味的爆竹声,看着前来劝自己下山回家吃年夜饭的儿子,他的态度显得异常坚决:“植树不能误季节,我就像往年一样到山上住,明儿还得一大早去栽树呢!”——这是一份“为植树甘守寂寞”的无怨无悔的执著。
植树时节,正值乍暖还寒时。
漆友朋顶着料峭的寒风,独自一人在漆和山上忙得不亦乐乎。在活忙的时候,他常常连午饭也顾不上吃,有时天突然下雨,他依然坚持将树苗栽完,然后一身湿淋淋地回到家,点燃一堆柴火,将衣裤慢慢烘干。
“植树是有季节性的,耽误一个钟头,就要少栽几棵树。”漆友朋的话语简单而朴实,而在这背后,更有一份令人惊讶不已的感动——
近40年来的除夕和春节,这位老人都坚守在山头,只为了能多种些树。
漆友朋膝下有五儿一女,每年除夕,儿子们都轮流着前来劝父亲下山,回家吃个年夜饭。然而,每次漆友朋都态度坚决地说:“植树不能误季节,我就到山上住,明儿还得一大早去栽树呢!”
儿子没有办法,只有将饭菜送到山上给父亲。
1985年春节期间,漆友朋的外甥结婚请他下山喝喜酒。漆友朋捎信叫大儿子给他带份礼,自己则从早到晚在山上忙着栽树。翌日上午,外甥提着两瓶瑞酒和1公斤猪肉上山来看望漆友朋,然而老头子已到山上栽树去了。外甥在屋里等了一个多小时,仍不见老人回来,无奈之下,只好将酒和肉放进盛米的木桶里,并留下一张字条离开了。那年春天,漆友朋种植马尾松100余亩。
如果说当初亲人们对漆友朋爱树如命的种种举动难以接受的话,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理解和支持已成为亲人的共识。
现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全家大大小小近20人来到漆和山,给老人拜年。在相互祝福和简单寒暄后,大家都留在山上,陪着老人一同栽树。一家人热热闹闹种树的场景,让漆友朋皱巴巴的脸上满是笑容。
是啊,有哪个老人会不乐意和自己的儿孙们欢聚在一起呢?更何况,是儿孙们陪着自己在日夜坚守的山头上植树造林。
如今,孙子都大了,曾孙子都有了,然而他们的面孔,在漆友朋头脑中,却是模糊不清的。这也难怪,40年如一日地坚守山头,漆友朋和亲人们见面的次数和时间实在是太少太少。
这个老人,是那么地执著于植树。
为了植树,老人用秃了十几把锄头,换了十几把铁锹;为了植树,老人挖坑时崴伤过脚,栽树时划伤过手;为了植树,老人将两次获省劳模的4000元奖金用来买肥料……
望着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林海,抚摸着一棵棵正茁壮成长的树苗,他浑浊的眼睛闪出亮光:“在生爱林,死后爱林。我走了之后,一定要把我的骨灰撒到树林里。”——这是一份“将生命融进绿色”的真情实感的寄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漆友朋老了,如今,他已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爬到高高大大的树上去采摘种子。
今年春节,儿女们再次劝导漆友朋说:“爸,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是回家去吧。”漆友朋依然还是那句话:“我现在还能种树。能种几棵是几棵,总比回到家里坐着强。”
儿女们心里明白,那座山、那片林虽然是集体的,但它们是父亲心里的宝,谁也割不断他对林子的感情。
“山林,成了他生命的寄托了。”挂榜村党支部书记漆和平这样说。
这话毫不过分。这位91岁的老人,即使下雪天也不穿袜,一双解放鞋里永远是一双光脚板,就这样走过了40个护林岁月和植树生涯。每天,漆友朋沐着晨光上山,一走就是20多公里山路,一个月鞋子就破得不能再穿。换了多少双鞋,他已记不清楚了。
但有一组数据,漆友朋记得很清楚,那就是40年来,他在漆和山上种植了30余个品种共计50万株树,目前约有35万株树长大成林。
50万株树,能创造多大的经济价值呢?除知晓每年村里会到山上间伐一些成材的树,给集体带来近2万元的收入外,漆友朋从没去算过这笔账。
其实,这笔账根本就无法算清楚。然而,在漆友朋的内心里,有一点是很亮堂的,那就是:50万株树为社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自己辛勤的劳作是一件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好事。
是的,在漆友朋眼中,经济价值的多与少的确不重要。对“钱”这个字,老人也向来看得很轻很轻。有几次在走访漆友朋时,黄沙岗镇党委书记梁洪波问他需要什么物质帮助,老人总是摇头。
这么多年来,漆友朋习惯于清贫度日,自己动手做饭吃,以蔬菜为主,偶尔吃点荤,穿着也很朴素。
得知敬老院老人们的生活不太好,漆友朋多次扛着猪肉等食品送到附近的灰埠镇、黄沙岗镇和上湖乡敬老院,给老人们改善伙食。据介绍,近3年来,漆友朋给周边乡镇敬老院送猪肉等食品价值超过6000元,这里面既有自己每月二三百元的误工补贴,也有子女孝敬他的钱。
清贫度日也好,帮助他人也罢,都归结于漆友朋内心深处那份纯朴的情怀。也正是这份纯朴的情怀,支撑着老人在漆和山上坚守了40年。
40年,这块杂草丛生的荒山,早已变成一片青翠碧绿的山林。
望着这片郁郁葱葱的林海,抚摸着一棵棵正茁壮成长的树苗,漆友朋浑浊的眼睛闪出亮光,他对儿子们说:“在生爱林,死后爱林。我走了之后,一定要把我的骨灰撒到树林里。”
漆友朋,这么一位有着26年党龄的老人,他的生命,早已融进了充满希望的绿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