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全球创意港主站您好,欢迎来防雾霾门窗纱窗网
全球首款防霾窗 登陆中国
丝竹声声,墨香阵阵,绿荫满目。
一群精神矍铄的老人们或泼墨作画,或临习书法,或演唱南音,或读书看报,或上网浏览……到了午饭时间,食堂里饭香四溢,谈论声、笑声不断,数十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排着队打饭、打菜、入席……这是笔者在福建省南安市霞美镇金山村农家学堂看到的场景。
农家学堂办得好,这是到过这里的人的共同感受。它不仅是村里空巢老人的精神家园,也是孩子们的学习科普知识的课堂,更是整个金山村的文化中心。
花园式的“老年大学”
在金山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80%以上老人成为空巢老人。2005年,73岁的吴金斗和村里20多名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商议,利用废弃的旧校舍、旧庙堂办起了农家学堂。
在某种程度上,这座倚山而建、占地30多亩的农家学堂,可以说是一所集学园、乐园和花园为一体的“老年大学”。目前这里有15台电脑、2万多册藏书、40多种报纸杂志。老人们既可在坐拥300多件农家“土宝贝”的农家博物室回味曾经的峥嵘岁月,也可在种有300多种花、树、果的“开心农场”农耕作娱。老年大学还聘请45名离退休人员及村干部为老人们讲授养生、卫生、防火防盗等课程。
除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所“老年大学”还办起了食堂,为老人们供应一日三餐。7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只需缴纳85元,80周岁以上的50元,90周岁以上的则完全免费。目前,食堂已有60多位“常客”。
金山村创造性地走出了农村“老年大学”式的居家养老模式,也为其他地区的农村养老提供了一个借鉴。金山村里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们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日子过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孩子的乐园 村里的文化中心
农家学堂里,是退休教师、老干部等老人发挥余热,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地方。在这里,孩子们能唱歌、下棋,学习课外知识。退休老人除了编写材料,教孩子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外,还添置一些农具教具,普及农业知识。学堂后山上的“绿色生态园”,开黄花的仙人球、山茶花和紫色的三角梅等,构成了独特的景致。学生们在此既能丰富文化知识,又能提高动手能力。
学堂的西南面,老人们亲笔写的歌谣组成文化长廊,红底黑字,甚是醒目。学堂还自编乡土教材,定期举办科技讲座、报告会、交流会,向村民传达最新的惠农政策、花卉种植技术、法律知识,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当年的旧校舍,早已变成金山村民充实科学文化知识的“加油站”,成为其他地方争相学习的榜样。
村委会每年补贴十几万元的活动经费,乐善好施的乡贤们慷慨解囊,捐资赠物,志愿者们也为老人提供诚挚的帮助。最近,学堂前又新建起的海丝文化广场,每晚都有村民自发前来跳广场舞。“文化生活丰富了,村民间的关系和谐了,矛盾纠纷也少了。”村民小吴乐呵呵地说着。
(卓天然 郑丽云 王蕾)